卫河的源头和终点
卫河的源头在山西太行山脉,终点在天津海河。卫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,在曹操开凿白沟的基础上,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黄河故道加以联缀而成。1960年代以前是河南省的重要航道,也是河南省北部重要的灌溉水源。新乡市更称之为母亲河。1960年代以后,水量减小,基本断航。
卫河干流在合河乡至称勾弯一段。平均比降1/9600。河道曲折率为1.78,流域不对称系数为1.34。卫河两岸支流分布极不对称,其明显特征是成一侧(左侧)支流特别发育的梳状河系。右岸缺少支流,仅一些洼地和沟渠,左岸支流多,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淇河、安阳河、峪河及沙河等。
卫河水系发源于西部的太行山区,集水区主要在山前洪积平原。干流是沿着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转折地带的交接洼地,由西南向东北流。卫河的许多支流都是顺太行山东坡由西向东流,源短流急,山洪暴发危害较大。
卫河的源头考证
卫河,汉称白沟,隋称永济渠,宋曰御河,明称卫漕,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,终止于天津卫,取其首末两端“卫”字而名之曰“卫河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 通常所说的卫河是指新乡合河镇至河北馆陶县称沟弯一段,河南省志·地理志谓:长347公里,其中在河南省长240公里; 河南省志·水利志谓:河道全长344.5公里,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。在河南省境内河长2865公里,流域面积14580平方公里。 。合河镇至皂角树一段100公里,当地称运粮河。
关于卫河的发源,业界曾有三种说法。
一说发源于博爱县之皂角村,这里是原运粮河(古永济渠,引沁水的人工河道,在大沙河源头下游)的起源处。历史上的运粮河由此东北流汇合新河、沙河、门河、洪水河至新乡县合河乡与卫河相接,这是按“河源唯远”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,后来,随着运粮河的改道,这种观点已成为史话。
二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。夺火在陵川县城南35公里处,原名铎壑,因春秋时为铎遏父的封邑而得名,后讹传,演变为夺火。此处高山林立,沟壑比比,古为永和隘,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。运粮河改道以后,卫河上游的主要干流为大沙河。
三说辉县市百泉为卫河之源。其实百泉只是卫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头。在辉县市境内注入卫河。大沙河上游处于崇山峻岭之中,坡陡、水急,新中国成立前又无固定河槽,灾害频繁。新中国成立后,多次治理,并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群英水库。而群英水库的上游,正是净影峡谷。从卫河的所有支流来看,卫河显然不可能发源于百泉,因为这些支流都处在百泉的上游,而大沙河是卫河的第一个支流,理应成为卫河的源头。
卫河都经过哪里
卫河流经河南省新乡市、卫辉市、浚县、滑县、汤阴、内黄、清丰、南乐;河北省魏县、大名;山东省冠县;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。流域面积15830平方公里,西北部山区,面积6280平方公里,东南部平原,面积9010平方公里。
卫河流经河南省新乡市、卫辉市、浚县、滑县、汤阴、内黄、清丰、南乐;河北省魏县、大名;山东省冠县;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。流域面积15830平方公里,西北部山区,面积6280平方公里,东南部平原,面积9010平方公里。
淇河的源头和终点
淇河的源头有三种说法,分别为淅水河、赤叶河、沙窑河,三个源头都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境内。淇河的终点为卫河。早在我国北魏时期,淇河就已经被古籍收录了,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记载,有六七条河流在今鹤壁境内注入淇河,淇河在当时是一个水系,淇河只是其主流之一。
淇河简介
淇河,中国华北地区河流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水系支流卫河的支流。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,流经山西省陵川县、壶关县,河南省辉县市、林州市、鹤壁市淇滨区、淇县、浚县,在浚县刘庄与共产主义渠交汇,同时穿越共产主义渠,向南至浚县新镇镇淇门村的小河口东流入卫河,全长161公里,流域面积2248平方公里,属海河流域。
淇河水含沙量小,水流清洌,水味甘甜,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,是中国北方污染最轻的河流之一。
淇河在贺家村以上,河行于丘陵山区,坡陡流急,河槽多深潭,跌水很多,最大跌水在白王庙西,落差6米,河床比降大,自上而下,由1/200降至1/700。贺家庄以下,河道进入平原,比降骤减,两岸地势平缓,逐渐以人工堤防束水,以防山区洪水漫溢。
以上就是关于卫河的源头考证,卫河的源头和终点的全部内容,以及卫河的源头和终点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